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参考答案-j9九游会网站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晏阳初
c.梁漱溟 d.蔡元培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a项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2)“社会即学校”,这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3)“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a项正确。
b项:晏阳初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他总结了一套实施乡村教育的成功经验。这集中表现为他所概括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以攻愚,培养知识力;生计教育以攻穷,培养生产力;卫生教育以攻弱,培养强健力;公民教育以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提出乡村教育理论,认为“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五育”并举的方针,“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此外,他还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与题干不符,排除。
2.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这种观点被称为( )。
a.神话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起源。c项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其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题干中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说明该观点属于生物起源论。c项正确。
a项: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其代表人物是中国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有宗教都持神话起源说的观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其代表人物是孟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其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和凯洛夫。与题干不符,排除。
3.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包
括( )。
①小学生发展知识;②学科知识;③教育教学知识;④通识性知识;⑤实践性知识。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专业知识具体包括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b项正确。
a、c、d三项: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4.毛泽东在《体育研究》一文中指出:“ 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这句话强调学校体育应注重( )。
a.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b.增强学生体质
c.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d.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全面发展教育。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1)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2)增强学生的体质;(3)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与习惯;(4)发展学生的体育专长。其中,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与习惯的形成,是学生在体育过程中主体意识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与习惯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启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身体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他又说:“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可见,体育锻炼的自觉性非常重要。②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体育课堂教学。③改革体育教育方法,寓趣味性、愉悦性于体育教学中。④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c项正确。
a项:作为学校体育,主要应从培养合格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导向出发,充分利用体育课,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引导他们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技巧,养成积极主动锻炼的情趣与习性,并在实际锻炼中纠正学生错误的体育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体育的含义;(2)要求学生坚持上好体育课;(3)倡导多种形式普及的现代体育观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增强学生体质包括对学生身心各个方面施以积极的影响,使其在正常发育的基础上,身体各部分的机能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为他们从事各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提供良好的生理基础和体质条件。学校体育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主要应采取如下措施:(1)注重提升教育者的现代体育观念;(2)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1小时的锻炼时间;(3)建立和完善合理的体质测评指标体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发展学生个人的体育专长,是学校体育向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独立个性在体育方面的一种表现。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体育专长,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发现苗子,培养尖子;(2)上好体育专项提高课;(3)坚持办好校运动队。
5.少先队的队礼是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其涵义是( )。
a.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b.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c.少先队的利益高于一切 d.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少先队基本常识。少先队的队礼,右手五指并紧,高举头上,表示的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要求少先队员要学习革命先辈、英雄模范人物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长大为人民的幸福忘我地奋斗。d项正确。
a、b、c三项: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6.马卡连柯总结了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 )。
a.知行统一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平行影响原则 d.教育一致性原则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马卡连柯的德育原则。“平行影响”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c项正确。
a项: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与题干不符,排除。
7.当灰尘、飞虫等进入孩子的眼睛时,不宜采用的措施是( )。
a.用手揉眼睛 b.用生理盐水冲洗
c.用清水冲洗 d.用棉签去除异物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小学生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眼睛进入异物是经常会发生的事,一定要学会相应的处理方法,不同的异物进入眼睛,处理起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其中,灰尘或者飞虫进入眼睛是常见的异物入眼的情况,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用手去揉,不然会把灰尘或者小虫子揉得越来越深。这个时候可以频繁地眨眼,看能不能通过流泪把小飞虫给冲出来;如果不能的话也可以翻开眼皮,用棉签或一次性纱布去除异物,也可以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a项表述错误,为正确选项。
b、c、d三项:均属于可以采用的措施。与题干不符,排除。
8.小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长方形面积=长x宽”这一公式。这种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分类。根据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不同,可以把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其中,命题学习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题干中,小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属于命题学习。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9.个体早期发展阶段存在着关键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顺序性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不平衡性与个别差异性。其中,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2)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因此,“关键期”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不平衡性的特点。b项正确。
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一是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异。二是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稳定性,不属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干扰项,排除。
d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人的心理发展在整体上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是从低级向高低发展,而且是不可逆、不可逾越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个体身上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10.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 )。
a.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衡发展 b.完全摆脱具体形象思维
c.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d.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主要成分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儿童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两者之间过渡的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渐增多,但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3)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4)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小学儿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一至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11.小文的学习成绩不好,但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限量版运动鞋或其他高档物品,看到有同学投来羡慕的目光,感到十分满足。小文的心理防御方式是( )。
a.升华 b.转移
c.补偿 d.退行
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我防御机制。补偿分为消极性补偿和积极性补偿,指个人因身心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以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题干中,小文学习成绩差,通过炫耀运动鞋和高档物品来求得满足,正是体现了消极的补偿。c项正确。
a项:升华是指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转移是在一种情境下使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通常是把对强者的情绪、欲望转移到弱者身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退行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12.下列词语中,体现注意品质广度特征的是( )。
a.一目十行 b.一心二用
c.目不转睛 d.心猿意马
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转移。其中,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题中,“一目十行”意思是“一眼能看十行文字”,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体现了注意的广度品质。a项正确。
b项: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即将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中。“一心二用”,即把注意力同时集中在两件事上,体现了注意的分配品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目不转睛”指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体现了注意的稳定性品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注意稳定的相反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好像马跑猿跳一样。该词反遇的是注意的分解,即分心,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与题干不符,排除。
13.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具有( )。
a.科学性与思想性 b.生活性与情境性
c.条理性与逻辑性 d.专业性与学术性
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环节。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教学内容要有时代性,能反映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在科学性上准确无误。教学内容要体现主流价值观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a项正确。
b项: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可根据实际需要体现生活性与情境性。但不是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首先要保证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注重系统性与逻辑性。但不是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首先要保证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不一定具有专业性与学术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14.《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所列举的教学活动中通常被合称为“三字一话”的是( )。
a.铅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 b.钢笔字、毛笔字、电脑打字、普通话
c.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 d.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地方话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的掌握技能指出:具备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与相关学科实验操作等教学基本功,通过微格训练学习,系统掌握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结束等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操作要领与应用策略。能依据单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地依据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作业,并实施教学。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15.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制定的“感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教学目标属于( )。
a.结果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目标。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史性、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题干中,教师制定的“感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教学目标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体验性目标。b项正确。
a项:结果性目标即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要求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方式指向可以将结果量化的教学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须把结果量化的教学目标。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知识性目标强调基础知识的获得。与题干不符,排除。
16.有教师提出,小学数学教师要跳出数学看数学,要上有文化味道的数学课,这一观点符合的教学规律是( )。
a.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c.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 d.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
1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其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认为: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③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题干中,小学数学教师要跳出数学看数学,要上有文化味道的数学课,表明小学数学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启迪智慧、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这一观点符合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教学规律。d项正确。
a项: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即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这一规律认为,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题干并没有体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的规律认为,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要有机结合。题干并没有体现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与题干不符,排除。
17.为了认识蚕的生长过程,李老师指导学生饲养蚕宝宝观察“卵-幼虫-蛹-蛾”的变化,这种教学方法是( )。
a.谈论法 b.实验法
c.练习法 d.演示法
1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题干中,在李老师指导学生饲养蚕宝宝,观察“卵——幼虫——蛹——蛾”的变化,属于老师指导,学生去做,属于实验法。b项正确。
a项: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强调老师做,学生看。与题干不符,排除。
18.从课程类型来说,教室里的图画、标语及黑板报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类型。课程呈现方式,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其中,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题干中,教室里的图画、标语及黑板报均是以简洁、内隐方式呈现的,因此属于隐性课程。d项正确。
a项:学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活动课程又称生活课程、经验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显性课程也叫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19.根据古德莱德的观点,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属于( )。
- 理想的课程 b. 正式的课程
- 运作的课程 d. 经验的课程
1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德莱德对于课程的分类。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其中,正式的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题干中,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均属于正式的课程。b项正确。
a项:理想的课程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运作的课程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体验到的东西。与题干不符,排除。
20.在小学阶段提倡运用“档案袋评价”属于( )。
- 量化评价 b. 质性评价
- 绝对评价 d. 相对评价
2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教学评价分为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其中,质性评价又叫定性评价,是指凭借评价者的洞察、内省或移情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比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档案袋评价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学习作品的汇集。其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同时也包括学生对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或记录,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对作品的评价。这是一种典型的质性评价的。b项正确。
a项:量化评价又叫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搜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加里培林关于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参考答案:
加里培林将智力技能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1)动作的定向阶段。(2分)
(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2分)
(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2分)
(4)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2分)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2分)
22.简述美育的实施途径。
参考答案: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3分)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3分)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2分)
(4)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2分)
23.简述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参考答案:
在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时,经常需要考虑三个基本要素:
(1)变量。包括三类变量:①实验变量,即自变量;②反应变量,即因变量;③无关变量,即干扰变量。(3分)
(2)事前测验与事后测验。在实验因素未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前,事先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即事前测验;在实验因素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后进行测量,即事后测验。(3分)
(3)实验组与控制组。利用随机取样或测量配对选择而形成的两个条件相等的样本组,其中一组接受实验因素的作用,即实验组;另外一组将不接受实验因素的作用,只作为比较标准,即控制组。(4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24.材料:
三(1)班小玉同学新买的《新华字典》不见了,她曾在这本字典的背面,写了一个“玉”字。班主任沈老师让小玉先不要声张,到教室对同学们说:“前两天老师请每位同学都买了一本字典,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看一下”。沈老师在检查时发现小叶满面通红,她的字典背面有个“璧”字,像是在“玉”字上面改的。沈老师迟疑了一下,继续检查其他同学的字典。
事后,沈老师了解到小叶家生活非常困难,母亲卧病在床,对她来说,购买一本字典是个不小的负担。沈老师就自己买了一本字典,并在背面精心地描摹了一个“玉”字,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字典交给了小玉,然后对她说:“你的字典找到了,是其他班的同学捡到了”。小叶听到后,红着脸低下了头。
问题:
(1)结合材料,从德育的角度评析老师的行为。 (10分)
(2)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处理类似问题应遵循哪些原则? (10分)
参考答案:
(1)沈老师的做法遵循了以下的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是值得借鉴的:
①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沈老师并没有当场拆穿小叶做到了尊重她,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原则。(3分)
②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材料中,沈老师考虑到小叶的情况采取了符合她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3分)
③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材料中,沈老师小叶同学红着脸低下了头,说明学生认识到了错误,产生了愧疚的心理,体现了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2分)
④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学生品德的成长。材料中,小叶经过老师的行为感化红着脸低下了头说明小叶受到了德育的提升。(2分)
综上所述,沈老师的行为是值得借鉴的。
(也可从疏导原则的角度进行评析)
(2)假如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①教育性原则。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要本着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化解矛盾、教育全班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对方方面面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尽量做到公正、公平,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2分)
②客观性原则。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定势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情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避免因为自己的主观随意而导致处理问题不公。不能偏心,不能以老眼光看人,不能以势压人,否则只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其越错越远。(2分)
③有效性原则。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方法和措施的效果,要用“育人”的态度去看事件,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无论对待什么事都应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看到消极的、不利的一面,又看到积极的、有利的一面。(2分)
④可接受原则。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使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处理意见或结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积极地加以改正。(2分)
⑤冷处理原则。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果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那么就会顺利得多。对于有些突发事件,教师不应急于表态、急于下结论,而应冷静地观察,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后再去处理。但是“冷处理”不是不处理,也不是拖到不能再拖时再处理,而是先进行正常的活动,等活动结束后再处理。(2分)
25.材料:
近年来,某小学为改革过于依赖纸笔测试的学业评价方式,在低年级实施基于绘本场景的表现性评价,采用游戏化、项目化综合式评价方法,对学生各学科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由教师、家长志愿者、中高年级学生志愿者组成评价小组,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评定等级。
一年级表现性评价选定的绘本为《犟龟》,其主要内容为:乌龟陶陶响应远方的邀请,启程去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闯过了各种难关,最终他赶上的是狮王二十九世的结婚庆典。为考查学生的拼读能力,教师设计了“帮助乌龟陶陶朗读用拼音书写的请柬”的任务。为考查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要求学生为“狮王”唱一首歌,并配以表情和动作。接着,学生小组合作,用事先准备好的橡皮泥捏一顶王冠,作为献给“狮王”的礼物,这一任务不仅考查学生的造型能力,还考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等。
实施表现性评价后,学生们都把期末评价当做婚礼庆典,从学期初就开始期待,整个学期的学习状态与以往大不相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1)请对该校的表现性评价进行评析(10分)
(2)结合材料谈谈教学评价的功能(10分)
参考答案:
(1)该校的表现性评价体现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
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材料中,该校改变过于依赖纸笔测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表现性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以往大不相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2分)
②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材料中,一年级表现性评价的绘本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2分)
③评价内容综合化。材料中,一年级绘本《犟牛》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拼读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造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体现了评价内容综合化。(2分)
④评价方式多样化。材料中,该校采用游戏化、项目化、综合式评价方法,体现了评价方式多样化。(2分)
⑤评价主体多元化。材料中,该校成立评价小组,由教师、家长志愿者、中高年级志愿者担任,形成开放式多元评价。(2分)
(2)该材料体现了以下的教学评价功能:
①导向功能。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将评价标准向被评价人公布,将对被评价人起到引领的作用,对其下一步教学或学习起到导向作用。该校在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引导下,使教学活动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强。(2分)
②诊断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去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合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得当,教学重难点的讲解是否清楚等问题;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2分)
③调节功能。教学评价对评价对象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具有调节的功效和能力。(2分)
④激励功能。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师和学习者形成一种促进和强化,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该校的表现性评价使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分)
⑤管理功能。管理功能是指教学评价使评价对象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达成预期目的的约束功效和能力。(2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6小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一小题计分,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26 为中文与社会,27为数学与科学,28为英语,29为音乐,30 为体育,31为美术)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未涂或者多涂均无效。
26.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8分)
(2)若指导二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就拟订教学目标(10分)
(3)根据蜘蛛开店“卖口罩”的内容设教学设计片段,并说明设计理由(22分)
参考答案:
(1)写作特点
①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2分)
②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写作顺序,运用了抓住外貌、动作、心理、神态等塑造形象的写作手法。(3分)
③本文讲述了蜘蛛三次开店,但全部失败的过程。表明了凡事没有一帆风顺,面对困难要灵活应对、坚持不懈,否则一事无成。(3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会认店、蹲等字,会写店、定等字,会读无聊、匆忙、编织等词语,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揣摩语句,了解文章内容,提高朗读能力。(3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灵活应对,不然一事无成的道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动物故事的趣味。(3分)
(3)教学片段
(一)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3分)
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首先对店、定等重点生字词进行示范讲解。
2.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前五个自然段讲了什么事?(3分)
请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师生交流可以得出:讲述蜘蛛开了一家卖口罩的店,但后来改为卖围巾。
(二)深入研读
1.在蜘蛛决定卖口罩后,第一个客人是谁?蜘蛛有没有完成这一笔生意?(4分)
明确:学生自由朗读,总结概括得出第一个客人是河马。蜘蛛花了一整天时间,完成了河马的口罩,做成了第一笔生意。
2.蜘蛛决定不再卖口罩的原因是什么?此处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
明确:学生自主朗读,然后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蜘蛛不卖口罩的原因是河马嘴巴太大了,蜘蛛用一整天时间才能织完口罩,运用了对河马的外貌描写。
3.请同学们想一想,蜘蛛开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能帮助蜘蛛继续卖口罩呢?(3分)
明确: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点拨得出蜘蛛失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蜘蛛缺乏毅力,二是口罩售价太低。建议蜘蛛增强做事情的毅力,并且根据顾客的情况适当改变口罩的价格。
设计理由(5分)
(1)整体感知环节疏通阅读障碍,理解对应段落大意,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深入研读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揣摩课文的表达技巧,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全面、深入把握课文内容。
27.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符号意识,在数学教学情境中,如何发展小学生的符号意识。(8分)
(2)若指导五年级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2分)
参考答案:
(1)符号意识指的是: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2分)
如何发展符号意识:
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将知识符号化,带领学生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借助熟悉的场景感受符号化思维,初步明确符号意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意义。(2分)
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或者生活中多借助数学符号化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符号理解和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并从中积累经验。(2分)
③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更要引导能自主构建符号意识等。(2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用字母表示的形式,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数。(4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感受符号意识。(3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索,能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乐趣。(3分)
(3)新课讲授环节:
环节一:初步感知(6分)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并提问:根据以下第一行图片的特点,大家能否观察出有什么规律?组织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结束后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提问讨论得出结论:根据图片依次显示为3 9=12;8 6=14,因此第一行表示的是一个加减法运算。
教师活动:肯定同学们的回答,继续提问:能否根据加法运算的特点写出正方形和三角形分别是几?并用一个关系式子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5 10=正方形,故正方形=15;13-7=三角形,故三角形=6。
环节二:探究发现(8分)
教师活动:教师继续提问:那么根据第一行的特点观察第二行的式子的字母表示的数字是什么?给予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观察并填写,教师巡视指导并组织学生互评。
学生活动:根据探究得出:这是一个乘除法运算,可以得出a=4*9=36;且x=21÷3=7;
师生总结:字母可以表示数字,并且可以在运算式子中通过建立等式关系求解字母的值是什么。
环节三:得出结论(4分)
教师活动:教师梳理和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知道用字母表示的形式,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理由:通过设置找规律的问题形式,层层提问,利用提问法和引导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并进一步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探究新知。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问题的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等意识,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这也是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4分)
28.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请简述四种常见的英语学习类型,并举例说明。(8分)
(2)像指导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拓展运用环节,让学生汇报假期里的学习情况并说明理由。(22分)
参考答案:
(1)英语课堂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其中常见的四种活动类型包括歌曲活动、游戏活动、表演活动以及猜测活动。
①歌曲活动。歌曲活动因其欢快的节奏、动听的旋律受到学生的欢迎。如讲解与动物有关的单词,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old macdonald has a farm等与动物相关的英语歌曲,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知识上来,可谓一举两得。(2分)
②游戏活动。游戏活动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新知,强化记忆。如在单词新授环节之后,教师可以安排you do and i say,waterfall game, quick response等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明确单词的音、形、意、用。(2分)
③表演活动。表演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形式,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在阅读课的读后环节,可以安排同学进行role play活动,不仅形式有趣,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分)
④猜测活动。给予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猜测,不仅给学生机会表达自己,还可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好奇心。如在阅读课的读前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文章标题、关键词、课本上的图片等猜测文章的大意,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2分)
(2)1. knowledge aims:
①students can grasp the following phrases: “ read books, learn writing, write storybook” and master the key sentence patterns: “what did you do during the holidays? i read many books.”
②students can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some children`s holidays.
2.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improve integrated language skills through class activities, and discuss on the new topic.
3.emotional aims:
①students can arouse learning interest and build confidence in learning english well.
② students will develop a good learning habit.
(3)students need to work in group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what did you do during the holidays? they should use the new phrases and sentences as many as they can to share their study during the holidays. several minutes will be given. when time’s up, students will be invited to make a report. then the teacher will comment on students’ performances.
【设计理由】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达到巩固拓展的目的,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29.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8分)
(2)如果指导低年级学段学唱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教学目标,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设计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22分)
参考答案:
(1)这是一首儿童歌曲,歌曲采用了d大调、2/4拍,是一首独唱歌曲。音乐情绪活泼欢快,表达了珍惜光阴、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3分)
从节奏上看,歌曲多使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同时加入了空拍,音乐形象较为鲜明、跳跃,充满活力;从旋律上看,歌曲以三度以内的音程进行为主,旋律起伏适中,结合了级进上下行的旋律,同时富于变化。歌词中加入了“嗒嗒嗒嗒”的拟声词,代表时间的流逝,形象生动,充满童趣。(5分)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儿童歌曲的美,体会珍惜光阴、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进一步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4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听结合法、创设情境法,能够进一步提升音乐表现能力。(3分)
3.知识与技能:掌握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知识,能够完整演唱歌曲。(3分)
(3)教学过程:
①教师引导学生用la哼唱歌曲旋律,请同学们自主发现问题。(3分)
学生自由作答,引出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问题。
②针对该问题,设置出如下练习并予以解决。(12分)
a.请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观察八分音符的特点,明确该节奏的形式,从而认识并熟悉八分音符的节奏。
b.教师为学生编写一条4小节、有针对性的节奏练习,解决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难点。 请同学们集体学唱该节奏练习,具体如下:
c.教师为同学们分发打击乐器,请同学们通过敲击乐器进行节奏模仿,巩固节奏意识,随后教师予以鼓励性评价。
③再次回到歌曲,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节奏知识、结合歌曲音频自主练习旋律,教师巡视并纠错。(3分)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其原因在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教学中应当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及“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以上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地掌握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问题。(4分)
30.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助跑投掷垒球
动作方法(以右手为例):面对投掷方向,右手持球与头的右前方;助跑几步后,迈右腿的同时,上体向右转,右臂靠近身体经下向后引球,左腿迅速向前一步;左脚用力蹬地,右腿迅速向前交叉,当右脚刚一落地,迅速蹬地、转髋、挺胸,同时身体左移,重心前移,左腿积极落地蹬伸,上体向前鞭打,右臂经肩上曲肘向前挥臂,将球快速投出。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助跑投掷垒球”的教学重难点。(10分)
(2)如果指导水平三的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技术教学环节的步骤并说明理由。(20分)
参考答案: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持球后引,交叉上步、蹬地、转体、肩上屈肘,挥臂等动作连贯。(5分)
教学难点:助跑与最后用力做到连贯协调。(5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助跑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85% 以上学生可以在游戏或比赛中运用该技术。(4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仿练习、分解动作练习、小组合作等方法,发展力量、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投掷能力。(3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练习中感受投掷运动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及不怕困难、勇于战胜自我的精神。(3分)
(3)技术教学环节步骤及理由
一、名人导入(3分)
教师向学生介绍东京奥运会冠军巩立姣的夺冠故事及其不畏挫折、坚持梦想并成就自我的精神,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助跑投掷垒球。
理由:通过名人导入的形式,形成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要学习的技术动作。
二、教师示范助跑投掷垒球动作(4分)
教师多方位示范助跑投掷垒球动作,并提问学生老师的助跑步伐特点。
理由:通过多方位的示范和提问能让学生更直观全面地观察和了解动作,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讲解助跑投掷垒球动作(4分)
教师声音洪亮简洁明了的讲解助跑投掷垒球动作要领。助跑有节奏,迈脚的同时向后引球,交叉上步、转体、挥臂等动作要连贯,将球经肩上全力投出。
理由:通过动作要领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了解,明确本节课交叉上步、蹬地、转体、肩上屈肘,挥臂动作连贯等教学重难点。
四、练习(6分)
1.原地模仿练习
学生散开,原地无球模仿投掷垒球动作,教师提示动作要领并纠正错误动作。
2.上1-3步对墙投掷沙包练习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上1-3步对墙投掷沙包练习,体验上步交叉、转体、挥臂动作及出手角度,教师巡回指导并纠错。
3.上1-3步投掷垒球练习
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进行上1-3步投掷垒球练习,要求控制投掷力量与落点,教师强调安全并下达统一投掷与捡球口令。
4.助跑5-7步投掷垒球练习
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进行助跑5-7步投掷练习,体验助跑与最后用力动作的连贯协调,教师强调安全。
理由:通过模仿练习、分解练习和小组学习的形式,降低动作难度,逐层完成动作,突破教学重难点,保证学生安全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游戏检验(5分)
游戏名称:投掷我最行
游戏方法:学生按性别分为四组,以列为单位依次进行投掷,每人3次机会,选出小组第一进入决赛,决出男女生投掷冠军。
规则:听教师口令统一投掷、统一捡球,犯规成绩无效。
理由:以比赛的形式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检验,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竞争意识及对体育课堂的喜爱。
31.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中国古建筑采用什么结构方式?在群体结合和布局上的特点是什么?(8分)
(2)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拟设计教学目标。(10分)
(3)设计“古建筑的审美感知与保护”内容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2分)
参考答案: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大致分为屋脊、屋身、屋顶三个部分。(3分)
中国古建筑一般遵循内向含蓄、多层次的原则,力求均衡对称,主要采用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其中,每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层次丰富多样。(5分)
(2)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掌握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并能写出古建筑的调查报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古建筑。(4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动手能力。(3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建筑的了解,加深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并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3分)
(3)教学设计
环节一:欣赏感知(7分)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图片:故宫、孔庙等,讲授这些古建筑的名称和地理位置并提问: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你认为值得保护的古建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都去过哪些有名的古建筑,提问:说说感受?
设计理由:本环节运用直观感知,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观察生活,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有一个初步认识。
环节二:分析示范(12分)
1.通过提问、讨论分析贵州地坪风雨桥,提问:风雨桥的艺术特点?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坪风雨桥结构巧妙、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体现了少数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整理家乡的古建筑名单,提出保护措施。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古建筑。
3.(学生尝试动手),教师进行纸板古建筑的示范讲解:
①画草图
②剪出外形
③组合拼贴
④图绘装饰
设计理由:
本环节教师运用讨论分析,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情绪,将其带入学习情境。让学员对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有了更深入地认识。老师的示范能带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全方位来体验古建筑创作的乐趣,并且能够清晰地看见制作的过程,为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打下基础。(3分)